新浪微博.jpg
腾讯微博.jpg
律师QQ群.jpg
网络发言人.jpg
当前位置:首页>>安检队伍
清明时节话清明
时间:2011-06-13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清明时节话清明

王永功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临近清明的第一天假期,天空飘起了小雨,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仍让人感到丝丝寒意,更让人有了落魄、孤独的感觉。而第二天天气突然转晴,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很想去体验感触春天的脚步。吃过午饭,百无聊赖的我便沿着街边的小道一直向郊外走,因为春天不在城市里,而在乡间的小路边、池塘里。由于第二天就是清明节,通往郊外的路上有很多前往山上扫墓的人们,有脚步沉稳的成年人,有蹒跚而行的老人,还有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三五成群,拿着祭祀的贡品、纸钱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远处不时响起鞭炮声,升起袅袅的青烟。看着这些肃穆端正、忙忙碌碌前往祭祀的人们,我不觉想起了小时候清明节的一些往事。

在我们老家,祭祖就是上坟,清明节被叫做“秋明”,是春节过后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每个家庭,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很重视清明节的,在临近清明的日子里,村子里就有人杀猪卖肉,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一些肉菜来款待客人,因为这几天里,出嫁的女儿会回到娘家给逝去的亲人烧纸上香,除此之外,还要买回一块长方形的最肥的肥肉来做祭祀的贡品,而这块肉的大小、肥瘦,往往与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对祖先的感激层度相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家庭在过去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便会很容易将这种富贵归功于祖先的在天之灵的保佑,在祭祀时更加讲排场一些。在把肥肉洗净之后,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在肥肉的顶部交叉插入两根筷子,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盘子里供奉在祖先的排位之下。这块肉在我们老家被叫做“刀头”,名字的由来我至今不得而知,而至于为什么要插入两根筷子,我曾多次询问过长辈为什么这样做的缘由,好像他们也从没有给过我确切的答案。而我现在的理解,很有可能只是为了方便拿放而已,因为那么大的一块肉,滑溜溜的,油腻腻的,用手抓是很不容易抓牢的。在贡品准备妥当之后,家中的长辈,一般是成年男性就会领着自己的晚辈和同族的亲友前往家族的墓地去进行祭祀。前往祭祀的人们,大多沉默不语,面色凝重,就连小孩子也放轻了脚步,因为他们的思绪已经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和亲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而现在却是阴阳两隔。祭祀的时间一般选择临近中午的时候,用竹篮盛上祭祀的“刀头”,还有纸钱、水果等贡品,沿着麦田里曲曲折折的小路来到墓地,先将贡品整齐摆放于墓前的西南方向,然后是行三拜叩头之礼,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晚辈们一般要在坟前跪下磕头,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敬爱。祭祀结束之后,还要用用带来的工具往坟墓上重新培上新土,将塌陷的地方填土补充,修补墓碑,以示永远纪念之意。如果晚辈第一次跟随长辈来墓地祭祀,长辈一般要将每个坟墓的主人告知晚辈,就是要将祭祀的任务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时候的田野里呈现出一片少有的繁忙景象,参与祭祀人较多的坟墓,预示着家族的兴旺繁荣,而无人问津的坟墓,在衰草掩映下会让人倍感凄凉。祭祀的活动很快就会结束,然会大家回家吃丰盛的午饭,但是也常有一些人长久跪在亲人的坟前,诉说着家中最近的不幸遭遇,还有的会情绪失控,在坟前痛哭流涕,哭声在旷野里会传的很远,然后会被闻讯而来的亲人、村民搀扶回家。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小伙伴们是不敢在田野里玩耍的,因为祭祀的用品散落在坟地里,引来野狗出没,很多没有烧的纸钱在空中摇曳,阴森而恐怖。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并不喜欢这个节日,因为它将衰老和死亡与活生生的我们联系起来,给人增添了一种无法诉说的悲凉。我曾经多次被父亲带着去家族的墓地里上坟,幼小的我,不明白父亲跪在祖先的坟前,一边烧着纸钱,还要一边诉说着什么。望着坟上插满的清明花和坟前袅袅升起的烟雾,年少的我心中不免有几多的哀思、几多的惆怅和几多的敬仰。成年后的我才明白,虽然生死两重天,生者和死者不能用语言交流,但通过这种祭祀,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思念,因为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来自哪里,就像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有一天,你的父母离你而去,你才会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父亲每年都要骑车去另一个很远的墓地,为两个他不知道姓名也从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如何称呼的兄弟俩的墓地上坟,他说,爷爷曾经告诉过他,很久以前,就是这兄弟两人从北方逃荒到这里,然后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个姓氏的繁荣。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当我记下明朝大才子高启的这首诗时,我已离开故土8年了。想想自己2003年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开始辗转在异地工作、学习和创业,每逢清明节都不曾参加扫墓和祭祖的事情了,只有将自己的哀思寄托于蓝天,寄托于白云。

平日里忙忙碌碌的我们习惯了一路向前看,为生活、为生存,我们已无暇回忆那些曾经的笑和泪,只有这一天那些被我们遗忘的逝者和往事才会被再一次回味,回味那些曾经留给我们的伤痛和无法磨灭的印迹。

感谢我们的祖先选择这样一个诱人相思的季节把它命名为清明,又在这个节日选择了为先人扫墓的习俗,它令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让我们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勇气,在感悟先人的得与失当中,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也许,这正是清明节所赋予的含义吧,就像是姗姗而来的春天,从朦胧走向清晰。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扫墓的感觉,让我多了一番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